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,越往后难度越大。近日,笔者在基层采访扶贫工作时发现,随着深入推进精准扶贫,贫困地区基础设施、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少数贫困群众在享受扶贫政策带来“实惠”的同时,存在“等靠要”的错误思想,缺少主动脱贫内生动力,缺乏自力更生精神。
脱贫攻坚,绝对不能“养懒汉”。摆脱贫困最终还是要靠贫困群众的内在动力,靠勤劳苦干,靠自己的一双手。勤劳方能致富,倘若一个人没有自强自立、吃苦耐劳的精神,即使靠扶贫干部帮助一时摆脱了贫困,也仍会返贫。当下,在精准扶贫工作中,“干部干、群众看”、“坐在门口晒太阳、等着政府送小康”等现象屡有发生,更有甚者,家务小事能自己解决的,却依然等靠扶贫干部来帮忙。单靠给钱给物的“输血”式扶贫,很难从根本上铲除“穷根”,反倒在一定程度上让个别贫困户养成理所当然、不劳而获的“懒汉思想”,主观寻求发展的能动性不强,脱贫自己“不出力”,勤劳苦干“丢脑后”,惰性十足。
扶贫,不是扶着搀着,也不是一味的给钱给物,而是辅助帮助群众脱贫。扶贫既要扶智又要扶志,要让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改变生活,这样的扶贫才最有意义,也最持久。笔者认为,扶贫,并不意味着对贫困户包揽一切,过多的代劳会使扶贫工作成了仅有扶贫干部参与的“独角戏”,要采取“参与式”扶贫,激发群众的积极主动性,增强群众的参与感,充实群众的获得感,真正实现从“要我脱贫”到“我要脱贫”的转变。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变“谁穷奖谁”的一刀切为“以奖代补”、“以工代赈”等激励性制度,坚持“有付出才有收获”,倒逼贫困户提高脱贫积极性。通过政策引导、教育宣讲、树立身边脱贫典型等方式,消除贫困群众“等”的观望思想、“靠”的依赖思想、“要”的功利思想,形成“劳动光荣,脱贫光荣”的社会氛围,激发脱贫内生动力,加快“造血”步伐,才能真正实现脱贫摘帽。(宋金婷)